全球前十,韓國第一大海運巨頭企業,韓進海運破產了!消息一傳出,全球航運市場為之一震,影響迅速擴散,全球若干央行的貨幣寬松似乎已經無法阻止經濟危機的發生,一場全球性大蕭條正在向我們逼近。
航運業寒冬來襲
8月大家可能忽視了這樣一條新聞,據船運經紀數據顯示,今年全球上半年上千艘貨輪被拆解當做廢料賣掉,其合計貨運噸位為史上第二。不僅如此,今年前7個月貨輪的生產訂單僅有200多艘,約為2010到2015年年均訂單量的五分之一。
當然,貨輪當廢鐵賣的更深層原因還是全球經濟不景氣。歐美經濟增長尚未真正復蘇,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又火上澆油,全球貿易迅速萎縮,貨運需求疲軟。
如果再看看金融界和實業界都是很重要的參考指標波羅的海指數(BDI),我們發現該指數已經經歷了多年無情的下滑。
由于世界貿易90%的貨量都是靠海運,這個指數和下屬的分支指數直接反應世界大宗商品運輸的經濟程度和價格水平。所以一般來說,BDI好,世界經濟就好,反之亦然。
今年年初開始,季節性需求復蘇推動了BDI持續反彈,由于二季度是干散貨運輸的傳統旺季,業內人士普遍認為5月應該是BDI全年最高點。
BDI到底是“大宗商品市場的最后一絲希望”,還是壓垮大宗商品的最后一根稻草,至今仍然沒有定論。但對于航運業而言,在基本面并沒有顯著改善的情況下,航運業仍然是如履薄冰。
而韓金海運的破產更加預示著航運業寒冬的來襲。
據悉,韓進海運于8月25日向債權方提出自主重建計劃,但遭到債權方拒絕。其最大債權人韓國產業銀行也決定自9月4日起停止對其提供財務援助。
8月的最后一天,這家韓國海運巨頭最終還是撐不下去了,因不能得到銀行寬限支撐,韓進海運向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提交破產保護申請。受此消息影響,該公司股價當天狂瀉24%,今日已經暫停交易。
世界航運界大洗牌
韓進海運作為韓國最大,世界十大船運公司之一,以一只由150多艘集裝箱船、散貨船組成的船隊,運營著全球70多條定期和不定期航線,每年向世界各地運輸上億噸貨物。其母公司韓進集團是韓國前十大財團公司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運輸物流公司之一,旗下還擁有大韓航空等公司。
據路透社報道,在2015年年末時,韓進海運總共有5.6萬億韓元(約344億人民幣)的債務需要償還。2016年半年報顯示,韓進海運上半年虧損達到4731億韓元(約28億人民幣)。
韓進總裁Suk Tai-soo 前往首爾法庭,申請韓進破產。
作為破產流程的一部分,法院將決定韓進是否繼續運營還是解散,這個過程通常需要一到兩個月。據咨詢公司Alphaliner消息,如果從運力來看,韓進破產將是航運史上最大規模的破產,影響范圍已經超過1986年美國航運(United States Lines)的崩潰。
隨著全球貿易的迅速萎縮,韓國的造船企業和航運企業都陷入了困境,路透社認為,韓國產業銀行(KDB)停止救助韓進顯示,政府在企業援助方面正在采取更加強硬的態度。
可以肯定,當世界普遍認為那些龐大的企業處于“大而不能倒”之地位時,這一決定猶如一股清流。
與此同時,韓國第二大航運公司現代商船(Hyundai Merchant Marine)已經對他們的資產虎視眈眈,有意收購韓進的健康資產。南韓金融服務委員會副主席 Jeong Eun-bo 表示,政府將積極替現代商船尋求接手韓進海運貨輪、員工及業務網絡的途徑。
而現在的問題是,韓進的破產將引起全球供應鏈發生意外故障:韓國海洋部估計一些由韓進海運負責的韓國貨物運送可能會被延遲2-3個月,同時那些計劃在9月卸載的一部分貨物可能會由現代商城接手。
而更糟糕的是,KDB的撤資對韓進的運營產生了災難性影響,公司的各項運輸資產已經被凍結。對于海外海外港口,因擔心公司無法支付費用,包括中國上海及廈門、西班牙華倫西亞及美國喬治亞洲薩凡納在內的多個港口,已經拒絕韓進海運船只進港。情況不容樂觀。
韓進破產不可避免,航運業惡化也是公認的事實。中型集裝箱的租費已經從2010年的26000美元/天降到了現在的13000美元/天。根據上海航運交易所的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從上海到中美西海岸地區的集裝箱租費已經減少了一半,從每40英尺集裝箱每天2000美元降到了現在的596美元。
而韓國最大航運企業的破產對全世界的影響還尚未可知。但如果公司的集裝箱船持續被“凍結”,即使貨物運送被擱置幾周而非幾個月,這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也是災難性的,這將掀起層疊式瀑布效應,全球物流的混亂隨即也將震動整個全球經濟。
全球難逃下一次危機?
全球央行通過負利率打擊儲戶和債券持有者。
從全球來看,目前逾10萬億美元債務名義收益率為負,意味著這些債券在交易時確實存在負收益率,簡單點說,這意味著投資者在為這些債券買單。
瑞士、丹麥及其它國家亦實施負利率。在法國和意大利,現金交易不能超過1000歐元。即使你受夠了銀行這些規定欲撤出資金,這也是不被允許的。
上周二世界銀行(世行)在展望報告中下調了今明兩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期,預計今年全球GDP增長2.4%,明年增長2.8%。
同時世行下調了今年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的經濟增長預期,認為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復蘇已經陷入停滯。
全球正走向一場危機,可能比2008年還要糟糕的危機。
許多國家將瀕臨破產。
全球經濟衰退 日本第一個遭殃?
也有分析指出,全球經濟危機,第一個遭殃的國家是日本。
繼1月穩定增長后,日本2月工業產出下降6.2%,這創下自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導致供應鏈被破壞后的最大降幅。
如此糟糕的數據令市場擔心另一場衰退即將到來,也再次迫使安倍政府采取應對措施。有分析師預計,日本今年1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將重新開始溫和增長,同時也有人擔心疲軟的出口和不冷不熱的消費令日本經濟再次出現技術衰退。
彭博報道稱,日本公共債務已堆積如山,而迄今為止,日本央行史無前例的資產購買計劃和負利率政策還未能提振通脹和打破經濟擴張和收縮周期。目前,日本通脹停滯,消費支出疲弱,再加上中國經濟放緩令依賴出口的日本經濟受到沖擊,日本央行承受著必須再次采取行動的壓力。
然而,有經濟學家認為,各國央行已用盡一切辦法,到底極限了,那么重任就落到了各國政府,外界期待政府能提供財政刺激和結構改革。
有專家分析稱,如果全球發生經濟危機,日本經濟很容易受到沖擊。
作者: 陳琳
|